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文章”

“从软弱涣散到如今困难诉求有人帮、矛盾纠纷有人调、便民服务有管,社区党支部与群众的心越来越近,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长期居住在天安名门社区的老党员阿斯木古丽逢人就夸赞起了社区的大变化。近年来,天安名门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协调辖区各类力量资源,凝聚合力抓治理、抓服务、促团结,成为喀什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

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天安名门社区地处县城繁华地段,每天辖区流动人口多达一千余人次,商贩多、商铺杂、服务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比较突出。社区党支部积极推行“大党委”制,将2家物业公司、7家企事业单位、5个新兴组织纳入成员单位,实行“契约化”管理,签订维稳工作联防、党建工作联抓、引导工作联做、群众服务联办、资源信息联享、环境卫生联建、计生工作联管、文化活动联谊“八联协议书”,推动管理向治理转变,营造了“社区为人人,人人为社区”的共治共享氛围。

“卫生脏乱差”以前是天安名门社区的“负面名片”,社区“大党委”成立后,先后9次召集驻区单位领导、辖区商户和群众代表等召开“建言献策”会,共同探讨如何抓好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协商确定赏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形成社区包面、驻区单位包片、商铺和居民包点的卫生治理责任体系,如今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共建共享理念成为居民心中最大“公约数”。

推动精细服务“新常态”

“服务群众是我们社区主要职责之一,要把群众的小事琐事当大事办、急事难事当要事办,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社区党支部书记曹爱国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教育社区干部,每人每周至少走访一遍包联网格、包联住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社区工作新常态。

居民热孜宛古丽家里有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和年幼上学的孩子,年初丈夫突患疾病住院,雪上加霜的日子让她深感绝望,整日以泪洗面,问询后,社区党支部立即动员社区干部和居民募捐了1200元送到她手中,为孩子找托管班、给老人报销医疗费、帮助疏导心结......直到她丈夫病愈出院,渡过难关。“在我们这个小家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帮助了我们,真的谢谢你们!”热孜宛古丽向前来看望的社区干部感激地说。

为解决群众来回跑、多点跑等办事难问题,社区党支部全面梳理群众办事中频率高、涵盖广、程序多的72项服务事项,推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答复、一次性办结”,让群众进一扇门、办多件事,就近享受高效便捷服务。

居民阿迪力在家中收到社区干部送来“6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手续办理告知单”,老人对着单子准备好资料,到社区当天就办好了手续,他高兴地说:“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多趟,腿脚不方便,跑来跑去不容易,现在社区干部上门告知,去一趟就办好了,我很满意。”

营造邻里守望“新风尚”

天安名门社区聚居着维、汉、回、塔吉克等8个民族,居民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归属感不强,各民族日常交往交流较少。

社区党支部精心打造“同心圆”民族之家,积极推进“嵌入式”居住,广泛开展“百家宴”“邻里节”等民族团结融情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组织开展一月“寒冬送暖”、二月“喜迎新春”、三月“妇女之家”、四月“尊老爱幼”、五月“劳动最美”等“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欢聚在一起,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既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架起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桥梁。

居民吐荪古丽·尼亚孜是位留守老人,以前总是一个人在家,很少与左邻右舍走动交流,社区组织居民开展“百家宴”活动时,老人第一次跟邻居坐到一桌,相互间尤其是老人间很快熟络起来。此后老人没事就到左邻右舍走动聊天,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玛仁糖带给邻居品偿,过节时互相到对方家里吃顿特色家常菜。“我现在朋友也多了,整个人精神也越来越好了,邻居间要越走才能越亲近”,老人对上门看望她的社区干部高兴地说。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