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的党代表 行走的爱
“作为盖买村的儿女必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是共产党员!”2010年,面对村“两委”班子长期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困境,李元敏在质疑声中临危受命,担任起盖买村党支部副书记。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如今的盖买村,从全县152个行政村的倒数第一,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先进村、社会稳定和谐村、“治村强村”示范村,而李元敏也成了群众口中津津乐道的“好书记”“杰米拉”“小喇叭”,并被推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勇挑重担的“好书记”
“盖买盖买,依新木开买,可额孜尼拜买”(盖买盖买,谁都别来,别把女儿嫁进来),2010年前,伊宁县胡地亚于孜镇盖买村流行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时,年轻人夏天游手好闲地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冬天擦着光亮的皮鞋,围着墙根,仰着脖子看鸽子;老人在人均不足两亩的耕地里带着妇女孩子种植传统作物,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不仅如此,村里的各项事务无人抓、无人管,群众意见大,党支部说话没人听、党员群众心不齐。2008年至2010年连续更换5任支部书记,村级各项工作仍无明显起色,“支部书记”一度成为“烫手山芋”。
作为一名党员,李元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后,她放弃自己辛苦打拼得来并已初具规模的养殖产业和发家致富的机会,毅然到村当一名村干部。
“男人都干不好的事,她一个女人能有多大能耐?”李元敏刚到任时群众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观望。“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只要我们心里有群众,就一定可以干好村里的工作。”李元敏给自己鼓劲。
上任后,她从抓班子强队伍入手,带领村“两委”成员研究制定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她的坚持下,一批有想法、想干事、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班子齐了,她就带领他们用皮尺一米一米“核”出机动地345亩,重新与4个砂场承包商签订合同,当年就为村集体增加了44万元的收入……一系列的动作,让村民们对李元敏刮目相看。2012年村“两委”换届时,李元敏高票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书记来了后,带着我们一起学法律和政策,让我们工作的时候有了底气,现在的我们越干越有劲,跟着她干,准没错!”村团支部书记古丽尼沙·伊孜孜这样说到。
一心为民的“杰米拉”
“我生在盖买村,长在盖买村,盖买村就是我的家,这里的群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任职以来,李元敏始终坚持把村当家,视各族群众为亲人,用心用情用力组织好、经营好这个“家”。
她数年如一日自付医疗费,把无钱治病的维吾尔族大妈当自己的妈妈来照顾,并一手操办大妈丈夫的丧事、两个女儿的婚事;她不怕委屈,忍受误解,把村里身患绝症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当自己的女儿来抚养,从此李元敏有了汉族妈妈和姐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维吾尔名字“杰米拉”。
“前几年,我们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杰米拉来了后,不仅修了路、架了桥,还带着我们一起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组织我们外出务工,现在村里的条件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贫困户吾尔班木·艾合买提这样说。
走进如今的盖买村,一座座整齐的安居富民房、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一块块平整的条田映入眼帘。9公里的砂石路面铺上了柏油;全村25公里的泥土路全部铺上砂石;在分割村子的吉里格朗沟上架起了一座12米宽、94米长的钢架桥,彻底解决了村民出村难题;发展大蒜、地膜土豆、天山雪菊并成立合作社……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在了群众身边、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连续多年群众满意率均在98%以上。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小喇叭”
“作为一名十九大代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对我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李元敏这样说。
从北京回来后李元敏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狠下功夫,持续为全村的党员干部上专题党课,并开展讨论交流,让全村的党员和干部准确领会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盖买村的实际,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
在李元敏带领下,村“两委”班子通过每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开办培训班、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双语优势,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去解读十九大报告,带领全村各族群众一同学习、讨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每位村民的心坎上。李元敏利用“冬季技能大培训”平台,在冬闲时节组织全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村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采取“请专家进来模式”进行专题授课。通过“引导走出去模式”与用工单位对接,促进就业,助农增收。
因为工作出色,近年来李元敏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全国最美女性”……面对荣誉,她总是说,“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