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贴心“萍”姐

 

在巴楚县阿拉格尔乡阔纳乌堂村,有一个做事干脆利落、处处为村民着想的人。这个人就是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巴楚县教育局驻巴楚县阿拉格尔乡阔纳乌堂村工作队长李艳萍。自2017年驻村以来,她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一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帮难解困的好帮手

李艳萍常说:“要真心实意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只有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了。”

驻村伊始,李艳萍发现村里除了几条主干道,其他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村民出行不便。工作队决定把村里的路面都铺成干净平坦的柏油路。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争取到了74万元项目资金。施工过程中,李艳萍天天到现场督促施工进度。3个多月后,村里的土路都变成了干净的柏油路。

村民木沙·艾买提家距离村委会300米,以前去趟村委会,身上都是土。如今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他高兴地说:“太感谢工作队了,我现在有事儿没事儿就去趟村委会,走走这条路,再也不怕身上沾土了。”

村民亚森·热夏提的女儿远嫁,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自己年迈体弱,老伴腿有残疾,眼看着地里金灿灿的小麦都熟了,亚森却越来越愁。李艳萍得知情况后,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帮老人收麦子。

看着大伙儿忙碌的身影,亚森感动地抹起了眼泪,他说:“李队长来村里的这几年,没少帮我们家干活,真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对群众的事情,李艳萍总是很操心。驻村以来,累计为村民办实事好事5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56件。

教授双语的好老师

阔纳乌堂村距离县城较远,村民双语水平低,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一名教师,李艳萍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主动要求担任农牧民夜校教师,负责教授双语。

刚开始授课,李艳萍并没有着急给村民教授双语,而是给大家讲起了村里因双语学得好而实现就业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典型事例,以此来激发村民的学习动力。

村民的学习态度在转变,李艳萍也没有闲着。她精心制定学习计划、筛选学习内容,课堂上采取情景对话的方式让村民积极参与,多说多练。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李艳萍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活动,以小品、诗歌朗诵、唱爱国主义歌曲等多种方式展现双语教学成果,对学得好、表现优秀的村民,进行奖励。现在,村民都愿意来上李艳萍的课,教室里座无虚席。

“李队长的课有意思,我们都愿意听,我的双语水平提升很大,现在找到了土地管理员的工作,一年能挣2万多元。”村民米日古丽·亚森开心地说道。

看着双语学习好的村民一个又一个都实现了就业,其他村民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现在,村里主动参加双语学习的村民有280人,班级也从以前的一个班分成了三个班。

促进致富的好向导

自从工作队入驻以来,村民的思想转变了许多,看着外出就业的村民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一些家庭妇女也想就近就业。李艳萍知道后,把情况汇报给了第一书记,村里引进了服装加工乡村车间。

李艳萍对愿意就业的村民做了统计,并组织进行培训。经过培训,130多名妇女在乡村车间实现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技术好、速度快的妇女一个月可以挣1500元左右,慢的一个月也有800元的收入。

如仙古丽·阿布拉丈夫在外务工,家里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就业,在乡村车间就业后,一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她高兴地说:“感谢李队长,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

为了能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安下心、挣上钱,李艳萍建议成立了外出就业人员跟踪管理服务办公室,对就业人员进行跟踪管理服务,帮助协调解决生活上、家庭里存在的困难,让村党支部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贴心“娘家人”。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贴心服务下,村民从原来的不愿、不想就业到现在争着、抢着就业,就业氛围越来越浓厚。目前,174名村民外出就业,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好。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连民心。三年来,李艳萍用真心换民心,用真诚消疑虑,用真情实干换来了百姓的幸福笑脸。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