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 促创业】找准重点关键点 探索实现新路径——乌鲁木齐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沙依巴克区地王电子商务产业园直播带货创业培训班正在讲解直播技巧。

2023年乌鲁木齐市人才交流大会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专场招聘会,在水磨沟区红星美凯龙举行。(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乌鲁木齐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立足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城镇新增就业9.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49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乌鲁木齐市交出了一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就业大局保持稳定的就业成绩单。

深入基层调研 求真务实察民情

乌鲁木齐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更好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今年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早筹划,早部署,成立了“摸实情补短板提对策强服务”走访调研组,深入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居民小区,宣传就业惠企惠民政策,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和求职者的就业意愿,分层次、分行业、分类别建立“企业缺岗清单”,针对低收入群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各类群体建立“求职意愿清单”,为企业用工、劳动者求职提前把好“脉”。

4月份开始,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以“服务企业促发展扩大就业惠民生”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访企入户”专项活动。工作人员分组深入企业一线,围绕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政策知晓有盲区、技能人才有短缺等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问计问需,按照边调研边总结边解决的要求,对同质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目前累计走访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53家。

长期以来,市、区两级人社部门依托社区(村),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进行重点摸排登记,建立失业人员信息台账,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意向清、技能水平清、服务需求清。

人社部门一改传统招聘会模式,前移服务平台,供需双方走出传统市场,分行业、小规模、高频次在街道、居民小区、美食广场、大型商超等场所举办“小精专”线下招聘活动,把就业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把招聘信息送到人流密集处。今年以来,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07场次,服务企业1.2万家次,提供岗位29.56万个,参与求职31.4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19万人次,实现就业2.22万人。

除了多渠道开展招聘活动外,市、区两级人社部门也组织各企业主动走出去,加强人才环境和城市推介力度,全方位展示乌鲁木齐城市环境和干事创业支持政策,让各地人才看到乌鲁木齐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类人才来乌鲁木齐共谋发展。

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代表、用工信息表,远赴1600公里外的甘肃省武威市招聘。水磨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人带着部分企业代表,分两组前往甘肃、河南和四川等地,与当地劳务部门和企业开展劳务合作洽谈工作,签订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并将招聘信息通过当地信息平台进行发布。市人社局组织市企事业单位赴疆内外高校开展引进人才系列宣介活动。

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的郑中杰通过试用期后,成为了新疆名电电气有限公司的一名装维工人。“收入不错,学校学的技能有用武之地,我特别满意。”郑中杰说。

政策知晓有盲区,通过“送达政策、送达服务、送达信息”,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组织优势,切实帮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经济主体及时了解利民惠企就业政策。

企业反映技能人才短缺,根据企业和技工院校的需求,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

重点群体就业,根据求职者求职意向,对接企业,针对性筛选出一批岗位,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人岗匹配度,做到精准帮扶。

“全链条”服务 护航毕业生就业路

稳住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既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市人社部门突出一个“精”字,找准靶向,精准发力,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

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市人社部门利用高校毕业生3-6月毕业前黄金期,强化与高校协作配合,把握时间节点,主动靠前服务,送岗位进校园,搭建平台让应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除此之外,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等多项服务一起打包送进了校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传进校园53场次;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7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6.91万人次;开展就业指导进校园44场次;开展创业服务进校园33场次;开展短中期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0.9万人次。

做好跟踪服务,市人社部门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离校不离线,全面开展实名登记服务,建立实名制台账,做到未就业毕业生底数清,就业意愿清,服务需求清,针对性开展跟踪服务,多渠道、多途径、多切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高质量就业服务,结合各类专项活动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等,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跟踪服务过程中,市人社部门创新形式,将就业“职”通车开进社区、商圈、夜市。除了提供百家用工企业招聘信息,现场还设立了求职登记区、职业指导区、创业指导区、政策咨询区,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招聘、职业规划指导、政策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设立了社保、担保贷款服务区,将相关政策打包送上。全市共开展“职”通车巡回招聘活动10场,线上线下累计投递简历7.5万份。

多方式搭建平台,让高校毕业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岗位需求。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组织开展“访企入户”暨就业见习基地“企业开放日”活动,精准推送高校毕业生走进企业现场观摩、上门应聘。

今年5月,“访企入户”活动走进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时,新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3届毕业生早日古丽·热合曼现场投递了简历。“走进企业观摩,让我了解了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企业文化,我觉得特别好。”早日古丽·热合曼说。

组织举办招聘活动,不仅联合高校,也联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多方联动,不仅增强了招聘活动的影响力,精准服务也有效提升了招聘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人力资源服务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赋能效应。

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开展此次活动,联合高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企业的多方联动,在共同合作下,不仅增强了企业招聘的影响力,还为企业与求职者提供了精准的线上线下就业咨询,有效提升了招聘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了人力资源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赋能效应。

10月14日在新疆农业大学举办的一场秋季大型校园招聘会,由新疆农业大学、经开区(头屯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乌鲁木齐创投摩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开区(头屯河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承办。

产业园发挥自身优势,多方联系、对接中央驻疆企业、国有企业及大中型民营企业共计319家参加招聘,收到简历4890份。

推动解决 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乌鲁木齐市也面临这种矛盾。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市人社部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全过程,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扩大针对不同群体的培训规模,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10万人次以上。

米东区组织开展“点单式”技能培训工作,古牧地东路街道北苑社区居民买买江·绕孜免费学习了叉车技能,经过考试取得相关证照,在社区和培训机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短视频怎么拍摄、如何引流、怎么设置购物车……个体工商户张宇,参加了天山区技工学校开办的电子商务师技能培训班,跟着老师在手机上实际操作拍摄。

“我对自己产品的性能各方面都了解,对产品的品质也非常有信心,但是开通直播以后,效果和我想的却很不一样。”张宇说,通过学习,他明白了自己直播间没有流量的原因,学完就做了调整,很快就提高了粉丝量。

多元化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乌鲁木齐市构建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和院校培训资源优势,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积极推进各类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展2023年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新疆工匠”培养项目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政策宣介工作,我市4家单位入选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单位入选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6名高技能人才入选“新疆工匠”培养项目,累计评审建设76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带动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提高和发展壮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迫切需要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劳动力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需求调整的领先性和即时性与供给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而劳动力市场的自然配置功能无法及时弥补供求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供求配置错位。

基于此,市人社部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既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健全培训监督评价考核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求职人员与空置岗位的匹配度,也加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力度,让至少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员工边干边学,在岗位上完成职业技能提升。

“企业师傅给我们传帮带,学校老师给我们讲解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让我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新疆新捷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严江海说,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后,自己技能提升很快。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