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乌鲁木齐县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经研究决定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不断走向深入。
二、活动主题
传承传统文化精粹,汲取传统美德精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教育目标
学典立德,修身育人,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感,切实增强“五个认同”,使广大师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打造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五、主要内容
(一)国学经典诵读工程。一是构建诵读体系。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要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二是搭建诵读平台。深入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做到早读前集体诵读、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每周1节的诵读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三是深化诵读活动。利用文化经典的各种声像资料,将视频讲座带进校园;根据实际需求,把名家、名师请进来,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对面的交流;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通过开展诗词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中华经典。
(二)传统美德培育工程。一是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注意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其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以“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为契机,开展 “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二是以雅为标,开展礼仪教育。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三是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以讲诚信故事、发诚信倡议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三)艺体素养培育工程。一是突显特色艺体教育。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 和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其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爱好,在提升其信心的基础上尽量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平台展示多种才能。二是经典诵读、古典文化、中华武术与大课间操活动相结合,融为一体。大课间操活动可适时展现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的壮观场面,编排有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华武术等。使师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律动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动作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三是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构建魅力艺体教学。加强艺体课程建设,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开设阅读班、文学社、乐器培训班、书画班、体育特长班、舞蹈班等特色课程,安排专业艺体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之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学校艺体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五是丰富特色鲜明的艺体教育。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及学校少年宫在已开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传统文化项目,使传统器乐、戏曲(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剪纸、国画、书法、武术、茶艺(茶道)等传统文化项目进校园,巩固“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种”进学生的心坎里。
(四)校园品位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校园、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宣传橱窗定期举办德育长廊、诗文图展、师生作品展;校园墙面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文化符号,绿地与树木标牌、道路标识牌印制《论语》等国学经典章句或自创箴言语录,做到“让每个景点培育人,让每条名言激励人”,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六、活动要求
(一)坚持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要体现继承、发扬的要求,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
(二)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学校要统筹安排,有序推进阶段性重点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力争经过3-5年的时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都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传统文化品牌,师生全面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三)坚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在幼儿阶段,以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感为重点,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开展启蒙渗透式教育,帮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魅力。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四)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坚持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总结多年来我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深化我县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走近传统文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小学活动推进的协调、检查,定期组织交流和相关研讨活动。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活动的实施。
(二)精选教材资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习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指导力度。各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与选用国学经典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只能选用自治区教育厅用书目录上的教材)。
(三)强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热爱和熟悉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当前,可由语文教师或其他爱好国学、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担任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体学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适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积极通过校本培训、“请进来,走出去”互相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一批社会人士兼职,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四)健全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德育科研、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活动等课程实施;充分考虑参与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其工作考核要与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选优、绩效工资等挂钩;组织相关机构与人员对活动开展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和指导,并表彰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
(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成效,充分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畅谈体会、感受和变化,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