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鲵保护初见成效

   新疆新闻在线网10月29日消息(温泉台记者 陈星 外力):素有“活化石”之称的新疆北鲵,曾因极度濒危被列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近年来,在自治区“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政策指引下,博州及温泉县通过引水、禁牧、人工繁育、建立保护区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提升了新疆北鲵的生存环境,使其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10月中旬,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将花费两年时间人工繁育的160尾新疆北鲵幼体放归到保护区内的水域中。新疆北鲵人工孵化的成功,表明新疆北鲵卵能够在模拟自然栖息地的人工环境中生长繁育,有助于扩大新疆北鲵种群数量。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纪晓伟说:“我们人工孵化室里面水温一般控制在12度左右,接近目前保护区的温度,模仿真实的环境。目前,新疆北鲵卵胶囊孵化出小北鲵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

  新疆北鲵是距今3.5亿年前的孑遗物种,俗名娃娃鱼,是目前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自1989年新疆北鲵在温泉县被重新发现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都将新疆北鲵列为“极危”物种。

  为保护好新疆北鲵这一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和她的科研团队跑遍了温泉县、阿拉套山、别珍套山的十几个人迹罕至的山谷,行程数万公里,调查面积2500平方公里,共找到6处新疆北鲵的栖息地。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研究,为保护新疆北鲵提供科学依据。王秀玲说:“每年的六月来一次,八月来一次,要通过做100个样方,要把这个栖息地的北鲵的数量的变化做一个统计,水温、气温、湿度等等还要做一些观测和记录,这些为制定这个保护区的一些保护措施,提供一些重要的一些支持。”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对新疆北鲵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1997年,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成立。2015年,实施新疆北鲵科研宣教中心建设。2017年7月,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纪晓伟说:“在它的栖息地拉设了围栏,颁布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安排专人看护。温泉县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生态治理与保护,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着力改善新疆北鲵的生态环境。”

  去年,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了《2018—2027年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前这一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纪晓伟告诉记者,近年来,保护区管理站加大巡查巡护工作力度,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同时加大人工孵化、驯养繁殖等科研工作,新疆北鲵拯救保护效果显现。最新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已经突破3000尾“目前新疆北鲵整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湿地面积萎缩得到控制,种群数量下降得到控制,草甸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整体来说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