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

  新疆新闻在线9月8日消息(记者雷鸣):我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全疆种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区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两天,位于拜城县的新疆天玉种业集团公司内非常忙碌,众多经销商前来购买今年的新种子。阿瓦提县种子经销商李真这次来购买“新冬22”小麦种:“我们去年一年从天玉拉了2600吨的小麦种子,我们销售给农民之后,农民反映非常好,今年计划是3000吨。”

  拜城县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也是小麦和玉米良种生产基地县,当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每年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到4万亩。为保证种子生产质量,所有种子田都建立了生产档案,并严格执行挂牌生产制度。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现代种业的发展环境。目前,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的联合育种模式在我区得到普及,全区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的良种率不断提升,一批优质品种得到推广,有力支撑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前不久,由新疆农科院粮作所和昌吉市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60号,在泽普县小麦育种试验站每亩实产731公斤,创造了新疆冬小麦新的单产记录。昌吉市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岷盛:“公司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开展品种合作开发,公司目前已取得品种权和开发权的各类作物审定品种91个,每年研发10个以上提质增效产品,并推广到市场上去。”

  近年来,昌吉市不断加大良种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当地生产的西甜瓜种子占到全国需种量的70%,同时每年带动周边县市、地州及外省区农作物制种100万亩,繁育种子30.5万吨,年种子交易额50亿元,占全疆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昌吉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站长潘斌:“目前全市已形成种业基地15万亩,其中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西甜瓜基地5万亩,已初步形成全程机械化。通过现代种业的发展,全市农牧民群众通过制种玉米和瓜菜制种每户增加收入800到1200元。”

   现在,以育种、繁育、推广为一体的种业发展模式已在我区逐步成型。我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西甜瓜商品种子制种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棉花制种面积达到103万亩,约占全国棉花总制种面积的三分之二,玉米制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三分之一。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副处长赖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种子区域生产布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同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现代化育种科研平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引领全区种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