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红柳一样扎根新疆

新疆新闻在线网7月17日消息(记者 丁晓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扎根边疆60多年,精心研究和推广固沙植物柽柳,为新疆荒漠化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退休后,刘铭庭和老伴把家安在于田县,给农民手把手教授红柳大芸的种植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这些天,86岁的刘铭庭忙着整理人工种植大芸的资料笔记和照片,为出书做准备。刘铭庭说:“翻页日记,我走到哪就记到哪,已经记了几十个本子……”

这些本子记录着刘铭庭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工作的点点滴滴。1957年,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刘铭庭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1959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沙漠里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日晒难耐,时而疾风如刀,刘铭庭连续三年每年有半年多时间都在沙漠里考察。正是在这次科考中,刘铭庭发现了红柳新品种——“塔克拉玛干柽柳”,之后,又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白花柽柳4个新品种。通过发现和推广这些品种,为新疆防治荒漠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流沙逼近新建的策勒县城,策勒县城面临第三次迁址的危险。中科院临危受命,刘铭庭和同事守在沙漠边一待就是五年,在策勒县治沙15万亩,使流沙前锋后退了4到5公里。之后,他又跑遍南疆多个县市推广种植红柳达500多万亩。刘铭庭说:“我们大学毕业以后在新疆要干事情,就是要建设新疆、改变新疆的恶劣的环境。”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期间,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授予了刘铭庭主持研究的红柳造林项目。当年,于田县人民政府慕名邀请他种红柳大芸、治沙脱贫,已经退休五年的刘铭庭二话没说,带上铺盖卷就赶往于田。为了让更多当地群众学会人工种植红柳大芸,刘铭庭不顾儿女反对,又和老伴储慧芳把“家”安在了于田县。刘铭庭的大女儿刘渠华说:“父亲要下去的时候,其实我们挺不愿意的。但是,是拦不住的。做这件事情,能够给予他们那种巨大的快乐,也是我们满足不了的,只有支持。”

1997年,刘铭庭主持的红柳大芸人工繁育技术在于田县获得成功。2003年,他获得全国大芸种植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紧接着又成功研发出大芸“开沟播撒高产法”,到刘铭庭实验农场学习红柳大芸种植技术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他始终坚持无偿传授红柳大芸的种植技术,当地农民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随叫随到。截至2017年底,于田县红柳种植面积17万亩,大芸接种面积15万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于田县发改委主任、扶贫办主任唐明生说:“于田人均耕地只有1.73亩,缺水,红柳大芸很适合我们于田,就在沙漠里面种植,好管理,技术要求不高。之后覆盖到民丰县、策勒县、洛浦县、墨玉县,都是依靠刘教授的先进的技术。”

如今,86岁的刘铭庭一刻也没歇着,还每天坚持整理大芸人工种植技术笔记。刘铭庭说:“坚守原则,爱党、爱国、爱边疆,无悔无怨。写一本肉苁蓉的繁殖技术的书,能把这个东西教给群众,这就是我最终的目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