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 绘就美丽新疆
新疆新闻在线网7月17日消息(记者 李维):五十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小东以工匠精神致力于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为美丽新疆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走进王小东的办公室,书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四五十本关于中亚建筑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今年80岁的王小东依然退而不休,在为一本中亚建筑与城市研究的专著忙碌着。王小东说:“大纲最少一二十万字,图片可能几千幅。一方面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背景资料,另一方面填补国内中亚建筑和城市研究的空白。”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王小东说:“当时的想法比较浪漫,我觉得新疆这个地方辽阔又神秘,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怀揣着理想和激情,王小东默默耕耘在自己喜爱的建筑设计领域。参加工作后,他传承前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极为苛刻。1973年,王小东参与设计了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的重建工作。为了使建筑更好地展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王小东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委托朋友到烈士家乡听取烈士遗属对墓碑的建议。此外,为了选择更适宜的建筑材料,王小东先后到北京、云南等地选材,并指导工人安装施工。王小东说:“因为当时新疆花岗岩加工的很少,所以哪一块磨光,哪一块不磨光,连接榫头怎么做都得画出来。我在北京加工的时候,每天到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安装的时候,我差不多每天骑自行车到烈士陵园。有一个崇敬的心情,必须给做好。”
多年来,秉承着工匠精神,王小东挖掘和应用新疆特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设计了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北京中华民族园新疆景区等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建筑作品。2001年9月,王小东主持设计新疆国际大巴扎。设计中,王小东力戒“贪大求洋”的设计方式,外墙使用了新疆特色工艺砌砖。如今,新疆国际大巴扎成为了乌鲁木齐市的地标性建筑。王小东说:“大巴扎建成我用的是减法,没有很复杂繁琐的装饰,完全用我们建筑本身的语言、体量、材质、光影。如果我要搞得花里胡哨,它不会变成乌鲁木齐的一个名片。”
从事建筑和城市设计工作五十多年来,王小东荣获了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的“罗伯特·马修奖”以及我国建筑师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王小东说:“我的初心就是做一个好建筑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尊重人,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给新疆的城市,给新疆的土地增添一些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