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且行且歌 援疆不息

□本报记者/白之羽

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和田,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援疆工作的主战场。

自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及兵团第十四师。而在2017年开始的第九批北京援疆干部人才的努力下,1000余名专业人才和干部,踏遍受援地每一个角落,留下每一句叮咛,只为同一个目标。

农业是和田地区主要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包括北京援疆干部人才在京搭建的“百店专柜”和“双创中心”在内的线上线下平台,仅2018年就帮助和田地区销售价值7.4亿元的农产品2万吨。

在受援地,五大工业园区的建设正成为当地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各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32家,解决当地5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对于北京援疆干部人才来说,基础民生保障是一切援助工作的出发点。数据显示,3年来,北京援疆干部人才共实施教育援助项目131项,涉及资金24.3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171名北京援疆医生累计完成门诊4万余人次、手术近万例,让大批患者重获健康和希望。

3年来,来自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文化援疆力量,持续不断地为和田带来远方的声音、送去未来的希望。渴望外面的世界、追求丰富的自我、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生活改善只是基础,在北京援疆干部人才的努力下,精神生活的日渐充实同样让和田群众开始有了更多期盼和更高追求。

对于每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来说,都会有阶段性结束的一天。如何让工作有章可循?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如何实现援疆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这是北京援疆干部人才思考最多的问题。

“建设干渠、铺设管线、修订制度、建立范式……这些‘埋在地下’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都为后续工作减少了困难、降低了难度。”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抓常态、促长效的思路让援疆工作得以实现高效更替和持续发展。

千百年来,在与恶劣自然条件斗争的过程中,和田人生就了一股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今,这种态度也浸润到北京援疆干部人才的血液中,在这片土地上,且行且歌,不断奏出更具活力的发展强音。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