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党旗飘扬

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地处天山北麓阿拉套山南坡冲积扇地带,是一个农牧结合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混居队。近年来,浩图尔哈队党支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强组织、聚人心、带致富”为目标,构建起党支部为旗帜、党员中心户为辐射点、党员为致富带头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党的旗帜在祖国边陲高高飘扬。

党支部树立一面先锋旗帜

2018年以来,浩图尔哈队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建阵地规范化建设,按照“四个体系”(即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要求,明确党组织架构、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办法等21条规定,并配备完善群众说事点、“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把工作做“活”,让党支部成为凝聚民心的一面先锋旗帜。

“支部建设好不好,就看村民是否满意。”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等难题,浩图尔哈队党支部设立了“党群议事会”,积极听取群众呼声,定期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通过“议事”,党支部整合脱贫攻坚、财政奖补等各方面资金,对全队110余户危旧房实施了全面改造,先后建成引水渠7.3公里,铺设通村公路4.8公里、改造供水管线33户,庭院灌溉用水入户149户,用水、出行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完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党支部还建立“群众说事点”轮岗值班制度,实现了来访一位群众、解决一个问题的目标。今年2月初,牧民阿尤西来到说事点建议:“队里土地零散,种地成本高,应该整合起来。”党支部联合工作队迅速行动,在充分征求农牧民意见的基础上,连日奔走在田间地头开展摸底。2个月时间里,村党支部摸清了底数,找准了思路,通过“四议两公开”启动土地测量整合,对土地先置换后确权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完成了涉及296户农牧民2405亩的土地测量整合工作,为推进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迈出了第一步。

党员中心户打造一处红色辐射点

“什么是党的‘核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党员?”茫茫草原中的一座毡房内,20多名牧民党员和群众围坐一圈,正在认真听着党课,主持这堂“毡房党课”的是党员中心户巴德玛拉。

针对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党员集中难、活动难、组织难问题,浩图尔哈队党支部在牧区积极探索打造党员中心户模式,按照“集中连片、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活动”原则,以党员中心户为圆点,科学划定网格,覆盖周边15-20户牧民。

“我的放牧点离这儿10多公里,一早骑了半个多小时摩托车过来的。”61岁的老党员代曼说。他是巴德玛拉联系的8名党员中住得最远的一位。相隔几十里,在地广人稀的草场,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党组织架构的下沉,大大延伸了牧区党建工作的触角。

“以前转场时节,牧民的权益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遇见了困难也不知道找谁,比如草场划界、牲畜饮水、网围栏留路等问题。”党支部书记包尔达表示,“现在牧民们会按片区集中到党员中心户家中,中心户可以随时为牧民提供政策解释、调处矛盾等,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员中心户就像一座座桥梁,上联党支部、下联党员和牧户,成为连接组织、沟通群众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浩图尔哈队确定且挂牌命名的党员中心户达15户,开展专题教育40余次,利用马背宣传队开展流动培训27次、政策宣传1225余人次,覆盖和造福全队376名常住牧民群众。

党员成为引领致富的“新细胞”

浩图尔哈队党支部依托“四个体系”建设,规范“5+X”自选活动,在主题党日当天,为牧民党员传授讲解专业养殖技术,帮助掌握生产生活技巧,还设立党员“双带岗(带头搞好家庭经济、带领帮助困难群体增收致富)”结对帮扶,带领贫困群众解难题、谋发展、奔小康。

在党支部的动员下,党员张德凤牵头成立了巴音布尔合作社,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棚圈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3300余平方米,养殖规模大、成品品质高,吸引了大量客户蜂拥而至。“办起合作社,自家的羊自产自销。羊肉一公斤50多元,还有羊毛、羊皮,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张德凤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更要带动身边的牧民群众走上致富路。“我们要多扶一把,多送一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今,在全队党员的带动和帮助下,已有32户牧民成立或参与合作社,其中包括1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1万元。

聘请种养殖业专家到队授课,培训科学种养技术;引导鼓励富余劳动力到县城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争取小额信贷,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把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到生产第一线,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浩图尔哈队比比皆是。

抓点、带线、扩面,从春意盎然的田间地头,到集中连片的定居点,再到地广人稀的放牧区,浩图尔哈队基层党建工作正在不断探索创新中迸发着蓬勃的生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