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同力 建强基层组织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红山嘴子村地处天山北麓博格达峰脚下,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行政村。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建强基层组织为抓手,同心抓建设,同向抓服务,同力抓生产,规范村级事务,优化辖区资源,为民办实事能力不断增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动能十足。

同心织牢 “一张网” 抓党建提能力

村党支部完善和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在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上发力。开展4次大交谈活动,对不履职、发挥作用不好的党员干部进行提醒谈话,调整2名不能正常履职的班子成员;严格标准,从返乡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妇女中发展党员4人,改善了党员结构,壮大了党员队伍。

坚持每周召开村联席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及工作反馈,提出解决措施,在提高服务群众质量上用心。班子成员每人结对1户困难群众,做到常走访、常帮扶,为4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孩子募集助学金4000元。建立村级服务制度,利用“农牧民夜校”等方式,开展“10分钟科普”宣讲,以实用科技服务各族群众。

完善《值班考勤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9项制度,在规范制度强化管理上使劲。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让群众参与并监督“两居”工程、惠农补贴发放等村级事务,并在项目建设等工作中,规范议事办事程序,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同向拧成“一股劲” 抓实事聚民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群众工作无小事,村党支部从思想宣传、帮扶解困、提高工作满意度着手,从点滴小事着手,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不断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群众基础。

坚持每周一升国旗,每周举办文体活动,每月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和服务好辖区返乡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通过宣讲交流心得,交流感情,拉近感情,解决困难,以宣传引导“聚民心”。

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按照“工作队员+村干部”的模式组成走访小组,分片区开展入户走访,对辖区内“四老”人员、困难群众等多次回访,重点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对辖区困难家庭等开展“一帮一”的精准帮扶,以帮难解困“惠民心”。

村党支部落实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结对帮扶、定点服务包联工作机制,全村300多户家庭实现全覆盖,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按季度对村民满意度进行“回头看”,对出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不断提高掌握村情民意精准度。 

开展民情大走访,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已办理维修自来水管道、更换机井水泵、为4.5公里水渠清淤、维修村委会桌椅、发放惠民小药箱等实事好事6件,督促村级惠民生项目落地建成,将党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在民生服务上“得民心”。

同力盘活 “一盘棋” 抓经济促发展

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会议,与党员、致富带头人共同讨论和谋划村发展思路。在认真分析总结本村产业结构后,转变思维,确定了发展畜牧业、劳务输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村民收入较快增长。

首先从提升村民思想认识上着手,注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邀请专业人员讲解养殖技术、机械驾驶、汽车修理等,开展培训4场,惠及160余人,为考核合格村民发放技能培训资格证,提高村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注重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村周边G30高速公路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契机,转移村中富余劳动力200余人次,外包租赁农用车30余辆,14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

注重发展农牧业观光旅游,借助周边自然景观优美、水资源丰富、畜牧设施较完善的优势,动员农牧民党员带头发展特色农家乐、鸵鸟养殖、奶牛(肉羊)养殖,成立合作社5家,带动全村经营餐饮、汽车修理等服务行业30余家,开发旅游休闲垂钓、民宿等项目,引导110余户村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真正让村民见实效、得实惠。

红山嘴子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着眼于增强为民服务、村民增收致富、民生工作,有效提高了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2018年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48万元,先后被乌鲁木齐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示范村”“文明村”“民族团结模范村”。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