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

 

■“一份边疆情,一生中国心”。在伊犁大地上,丁捷撰写的“援疆之歌”,如今仍在传诵、传唱,在履行一份深情厚谊的约定!

□蒋晓华

结识援疆干部丁捷,是在伊宁市某个农家乐。

那天,我知道他从江苏来,是第五批援疆干部,时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

时年36岁的丁捷中等个子,身材瘦削,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很随和,容易接近,讨人喜欢。他和我们一样吃羊肉、喝奶茶,入乡随俗。第一面的感觉相当不错。

后来又有一些这样的会面,我们在一起谈新疆、谈风土人情、谈天文地理、谈生老病死。他好像对什么都有兴趣,知识面广,很有思想。

那3年里,我与丁捷在工作上没有太多交集,共同点就是共同拥有亚楠、陈予、松龄这样的文朋诗友。

援疆工作升华了丁捷的才情。当时《伊犁晚报》副刊连载了他的长篇小说《亢奋》,写法很新颖,有深度。拿到每天的《伊犁晚报》,我都先看副刊,一睹为快。后来不过瘾,干脆买了一本看。《伊犁晚报》还连载了他的长篇散文《初心》,也是好作品。我是他这系列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像我这样的“粉丝”在伊犁为数不少。

丁捷的文学作品滋润了伊犁读者的心,激发了伊犁作家的写作热情。

作为一名作家,丁捷是带着梦想,追随他崇拜的王蒙先生的足迹来到新疆的。他的梦想落实在开拓文化援疆之路上。人走边疆,青春燃情。3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伊犁的山山水水,拍遍了伊犁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把这一切介绍给了江苏的父老乡亲,增进了两地的了解和感情。

他不仅自己创作,还乐于助人,架起了一座伊犁文学艺术走出去的桥梁。在他看来,援疆最有意义的事情是通过文化援疆,用爱心来交融。

之前,伊犁一些有实力的画家因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缺少推介而默默无闻,体现不出应有的才艺价值。通过丁捷奔走牵线,利用自身资源,竭力促成伊犁、江苏两地文化互动,搭建各种平台,使伊犁画家波利亚、努尔买买提、孟二虎、赵宏林等人的画作,在江苏书画市场打开了局面,名气渐长。使这些画家知道了自己画作的市场价值,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一个窝在伊宁城边一间简易小房里画画的维吾尔族青年帕尔哈提,对艺术有超出一般的执着。经丁捷着力运作,帕尔哈提的作品被江苏艺术机构和藏家发现和认可。如今,帕尔哈提已是中国油画界有名的画家,多次参加全国画展,并与杨飞云、艾轩等中国油画大家一起在12个国家进行国际联展。

最让我感动的是,丁捷还牵头推动伊犁河谷获得“新天府”称号,使伊犁州有了一个响亮的地理文化品牌……

面对赞誉声,丁捷说:“我是一名援疆干部,当然要为我的第二故乡喝彩!”

我和丁捷也是微信好友。他回江苏后的这些年,他的动态我都是通过微信了解到的,知道最近他又出版了一本纪实文学作品《约定》。

《约定》不仅是丁捷在伊犁生活的记录,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缘分的约定。远方、边疆、祖国、民族……这些博大的词汇,从抽象的思想里具象出来,成为一种感性的博大力量,表达了他对祖国边疆的敬意,对援疆干部的敬意,对为了伊犁这片土地而奉献青春

和热血的所有人的敬意。

《约定》中有许多文字让我感动,无法忘记:

“边疆3年,对我们一生的时光来说,是一场匆匆。但它狂热而急速,那么高效地融化着我们,升华了我们。这是一段诗意人生,它的境界因为艰辛而成就磅礴。此后,不管我们的身体再到任何地方,灵魂也常常回旋在诗情的边疆。”

“我庆幸自己腾出了一点生命,抚摸着边疆,受授了缘分。”《约定》自序中的这句话表明了丁捷的“约定”,就是要将自己与伊犁的缘分永远延续。

据说,丁捷现在位于江苏有线大厦的办公室挂着三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美术作品,无不关乎伊犁、关乎援疆。一幅是伊犁画家沈墨老先生画的丁捷骑马图,题为“男儿就应走天下”;一幅是伊犁画家赵宏林画的丁捷“妙手铁肩”肖像;一幅是著名艺术家吴为山为丁捷写的书法:“江海弄潮儿,边疆策马汉”。

丁捷说,他一辈子不会忘记离开伊犁时的承诺:文化援疆是他永远的任务。他要用文化在江苏和伊犁两地人们的心中种下情感的种子。

“一份边疆情,一生中国心”。在伊犁大地上,丁捷撰写的“援疆之歌”,如今仍在传诵、传唱,在履行一份深情厚谊的约定!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