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厉害”村名副其实

陈老七维吾尔语音意为“厉害”。在自治区统计局驻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陈老七村工作队不懈努力下,这个曾经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普遍缺少技能的小乡村。不仅基层堡垒强了起来,村容村貌美了起来,而且村民的生活也富了起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厉害”村。

党建领航强支部

“我以前理解力执行力都跟不上,有了工作队员的帮带,现在普通话和服务村民的能力提升很快!”谈起自己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玉素甫·亚库甫说道。

驻村后,工作队把建强班子、改进作风、理顺机制作为当务之急,与村“两委”研究,成立“两站一中心”(群众工作站、扶贫工作站、综治中心),根据每位村干部特点重新调整分工,细化职责,明确责任,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落空、无棚架。建立“1+5”帮带和“五帮五带”工作机制,即:1名工作队员帮带1名村干部、1名后备干部、1名党小组长、1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帮思想带党性、帮学习带素质、帮工作带能力、帮纪律带作风、帮项目带业绩,不断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素质。“现在遇到事情脑子不乱、心里有谱,干起来有头绪,说话有人听,自己也有信心了。”这是如今村干部共同的感受。

明制度于前,重惩戒于后。工作队依托“早派工、晚研判”工作机制,实行每日工作清单制,一人一页、责任到人、台账化管理、销号式处理,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村干部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工作队坚持党建带群建,开展“让青春在春天起航”座谈会、“聚焦总目标·巾帼心向党”演讲活动、“变化40年·真情颂党恩”百姓故事会等各类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等活动126场次,党员、团员、妇女及“四老”人员踊跃参加,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加强。

智志双扶鼓腰包

“要让村民的口袋鼓囊囊,必须先让村民的精神亮堂堂。”这是工作队与村“两委”达成的共识。为此,工作队组织部分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以及村民代表到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地学习考察换思想、开阔眼界。持续开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主题宣讲活动76场次,教育村民3万余人次。邀请16名致富能手现身说法32场次,激活了村民内生动力,使村民发生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蜕变。

村民牙生·吾布力家生活拮据,听了宣讲并外出参观后,幡然醒悟:“我意识到仅仅有馕吃不是幸福生活,只有依靠自己双手富起来,才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工作队趁热打铁,帮助他和妻子介绍了一份农田管理工作,半年收入就达1.5万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始终秉持这个理念,想办法鼓励村民就业。在村里举办烹饪、美容美发、建筑、木工等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村民160人次。帮助掌握一技之长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有20多人从事装修、餐饮、美容美发,实现了创业梦。工作队还发挥自身优势,联系工作、推荐就业,让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现身说法8场次,表彰“外出务工明星”30人,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示范效应,许多村民主动要求外出就业,有120人在工作队帮助下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

“我们夫妻俩现在一个月能有8000多元的工资,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后盖房子、买汽车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在巴州一家上海援疆企业就业的艾买提·海力力夫妇自豪地说。

雪中送炭暖民心

“跨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里不易。”这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宋秀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驻村以来,工作队把解决村民困难诉求作为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日常入户“大走访”和每周一“大接访”机制,倾听民意,及时了解村民所思所盼,严格按照收集问题-村级汇总-核实上报-分类处理-跟踪办理“五步法”建立台账,包事到底,销号处理,疑难问题直报县乡党委,截至目前,共收集困难诉求231条,已办结230条。

村小学教师艾力·买合提身患白血病,长期治疗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为他在乌鲁木齐积极联系医院治疗,另一方面协调自治区教育工委工会将他纳入特困教职工救助,还利用水滴筹等方式筹集善款60多万元,点燃了艾力老师的生命之光。拿到善款的那一刻艾力泣不成声,不停地说着“感谢工作队”。

 此外,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新建156套农村安居富民房,安装157盏路灯,铺设2公里道、4公里防渗渠,新建村民广场、百姓大舞台、创业街,并对全村进行了煤改电,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今的陈老七村,道路整齐,庭院亮丽,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村民常说“工作队给村民办的好事像星星一样多,是他们让陈老七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厉害’村。”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